画展不仅仅是个人的一项活动,它同时代表着一个集体乃至整个组织的形象和发展。同时画展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内涵。同时画展中不可缺少的就是观众,那些字画收藏者和字画爱好者。
画展一日热成普遍现象
“画展一日热现象很普遍,画展开幕当天会有很多嘉宾、媒体,大型画展还会举办开幕仪式,人流比较聚集。随后来参观展览的都是零星的书画爱好者,会显得冷清些。还有一些画展可能宣传的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在本来就并不大的圈子里影响力弱些,自然来看的人也就少了。”某艺术馆工作人员称,他们去年办过11个展览,基本都呈现出首日热闹、随后冷清的状态。
张女士是一名青年画家,自己也曾参观过画展。她说,以她的经历,无论是画家个展还是联展,或者是一些商业展览,吸引力和观展人数的持久性都不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或者中国美术馆里的一些常设展览。那些展览展出的作品大多都是精品,知名度高,而且博物馆本身也具备权威性。“小型展览首日人多是因为开展当天有研讨会之类的,办展的人会邀请圈里人交流作品。之后来的都是一些零星的观展者,有的可能是路过而已。现在的展览太多了,对小型展览的冲击很大。不过,全国美展这种展览受众会大一些,作品也有保障。”
无论是策展机构还是书画家本身,都希望展览有高曝光率,一来可以提高画家的知名度,二来可以为办展机构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开展首日媒体的邀请、亲朋好友的捧场造成了热闹的景象。“这种热闹实际上是一种假象,首日之后来观展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这些作品的人。”齐建秋说,“不过,现在很多画展作品本身魅力不足,很难留住人。”
办那么多画展究竟是为了什么
2014年,我国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大家,北京画院联手南京博物院共同推出“踪迹大化——傅抱石艺术回顾展”,为期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前来观展的人不说熙熙攘攘,但每天都保持了一定的人数。同样,2014年底,为纪念李可染逝世25周年,“江山无尽——李可染的世界系列作品展(山水篇)”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一个月,前来观展的人数众多。两位已故大师已无需世人捧场,能吸引那么多参观者可见其作品本身的魅力。2013年,未满40岁的青年国画家任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千里快哉任重中国画作品展”,齐建秋说,开展当天他未在北京,当他回到北京后就马上去看了展览。“任重是位青年画家,论名气可能不大,但是他的作品清逸高古,开展几天都有很多人去看。”
展览并非作品展示的唯一途径
中国现代意义的书画展起源于民国,最早是上海的笺扇庄为画家一人或多人展销作品。1949年后,书画展的观摩功能被各种公营博物馆、美术馆继承。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兴起,以及书画市场的不断升温,如今的书画展在各种公共场所遍地开花。
对于一些年轻画家来说,办展览并非是展示自己作品的唯一途径。他们可以选择年轻受众更为看重的网络,比如论坛、公众号、专业性网站等等。齐建秋建议:“办展是一把双刃剑,一年办好几次展览,作品雷同,除了开幕当天应酬一下,怎么还会有人去看呢?作画不是流水线,还是要有对艺术的纯粹之心。展览能不能成功、能不能吸引人不是头衔和办展次数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作品本身的魅力。”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画展不仅仅是传统的方式,同时互联网画展也相当流行,目前有很多网上商城都有画展。更加有效地传承中国文化。
华亿珍宝收藏网声明:
本站文字及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华亿珍宝收藏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立即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