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怡宗先生的家中,我们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画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深刻对话。郭怡宗先生以其丰富的艺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中国画在多元化时代下的品评标准、传承与发展等关键问题。
访谈伊始,我们共同探讨了当前中国画面临的多元化问题。郭怡宗先生认为,中国画如同一棵大树,其主干是传统,而外缘则在不断扩展,嫁接了来自西画、日本画、民间艺术等多种元素。然而,这种嫁接并非无度,中国画本身的容量和特性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界定。面对这样的现状,再用传统的品评标准来看待今天的中国画显然已不合时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品评标准,而当前中国画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品评标准。
在谈到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时,郭怡宗先生强调要站在世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画。他认为,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并对其有准确的定位。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追根寻源,弄清楚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是什么。这些基因,如写意精神、人文关怀、笔墨内涵等,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内核,是不能改变的。而工具材料、技法等技术层面的东西则可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和创新。
郭怡宗先生进一步指出,传统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关键在于其不断吸收新的元素,保持活力。然而,近百年来,中国画在改造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不正确的做法,导致一些好的传统被丢弃。因此,当前的任务是重新梳理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明确其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当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并将其落实到教学中去。
在谈到中国画的传统“基因”时,郭怡宗先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这种基因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体现在中国画的造型观念、意境营造、写意精神等多个方面。其中,“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它要求画家在描绘对象时既要避免过于写实而媚俗,又要避免过于抽象而欺世。这种微妙的“度”的把握,正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体现。
此外,郭怡宗先生还提出了“大花鸟”的概念。他认为,花鸟画不仅仅是表现自然景物的具体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花鸟树石等自然景物来表达意境,传达人的精神、意愿和情感。这种“大花鸟”意识使中国的花鸟画具备了现代绘画的精神性,并推动了技法的自由发展。同时,“大花鸟”意识还强调了花鸟画的现代性和时代性,使其能够反映社会、时代的气氛、情调和情趣。
在色彩方面,郭怡宗先生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他把简括夸张、具有神韵的写意造型和写意笔法,与充满魅力的重彩材料的精镂细雕和淋漓挥洒相结合,创造出了“重彩写意”的新风格。这种风格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也展现了中国画在色彩方面的无限可能性。
最后,郭怡宗先生表示,中国画是一种融合性极强的艺术,不仅可以借鉴和组合传统中国画的各种技法,还可以广泛吸取西画、日本画、装饰画、现代绘画等多种技法的营养。只要把握住中国画的传统基因,形式上的改变再多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能够创造出一种被世界上更多人接受的世界性语言,那将是中国画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