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数字化合作 1+1大于2
当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继续蔓延的今天,数字化对于博物馆的发展更加紧迫和重要。近日,敦煌研究院、法国吉美博物馆和腾讯公司联合开展线上跨国研讨会,围绕“文物数字化的未来”“文物数字化共享、传播与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全球文博机构共同分享数字化发展的实践成果与经验。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表示,对敦煌研究院“保护、传承、弘扬”三大核心工作,数字化今天都很重要,同时也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合作,推动难题的解决——莫高窟尚有约七成洞窟需要数字化保护。许多洞窟规模小,结构复杂,当下采集设备难以进入,急需更好的技术手段;在传播上,如何利用数字化开拓更多的文物展示形式,依靠一部手机来展示丰富文化,也是敦煌研究院一直思考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在2017年末达成了战略合作。但怎样连接?一家学术性文博机构,一家技术性互联网技术公司,很难把它们很好地联系在一起。据参与敦煌项目的腾讯员工回忆,合作初期,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对于娱乐化、年轻化的解读十分谨慎:互动产品文案中出现类似“大唐乐队 C位出道”这样的字眼,起初会质疑没有出处,但经过项目组的进一步解释,也表示理解。此外,有些产品在需要对经典文献故事添加旁白、对话时,还要求必须严格考据。
“敦煌诗巾”项目于2018年底启动,正是双方不断磨合后的典型案例。有超过400个藻井,莫高窟却因位于洞窟穹顶而常年被忽视。设计者把藻井图案和200多个壁画纹样数字化重组,并把它们组合到一个小程序中。使用者只要轻轻一滑,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设计成独特的“敦煌诗巾”。这个项目上线三个月就有250万独立访问者来访,超过了莫高窟一年的线下访问量。
赵声良认为,数字化合作,1+1的效果远大于2。
不仅是“敦煌诗巾”,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还开发出“智慧锦囊H5”、敦煌动画剧、点亮莫高窟等,并最终将它们整合进“云游敦煌”小程序这一官方平台。“云游敦煌”小程序自去年2月上线,迄今已有近4000万人次访问。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敦煌石窟本体停止开放,“云游敦煌”小程序不仅让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看到敦煌,而且进一步延展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力。
使用者不仅可以从艺术类型、朝代、色彩等维度探索壁画,还可以体验填色壁画创意项目,出资修复洞窟壁画,定制“敦煌诗巾”并订购。今后,该软件还将提供登机、购票、地图等服务,供外地游客参观敦煌。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延展性强的“新敦煌”可以说正在新媒体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