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关山月晚年为何不再出售画作?

关山月晚年为何不再出售画作?

华亿珍宝收藏网
浏览次数473
发布时间2019-10-27

“纸高一尺价三千,画竹多于买竹钱。”这是清代郑板桥作的卖画诗,由此可见,画家卖画的传统古已有之,但是,Z名国画家关山月在晚年时是不卖画的,他的助手关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一位商人上门求购几件关山月的画,出价不菲,关伟先向李姨(关山月夫人李秋璜)说起,然后,由李姨问关山月意下如何?关山月故意问:“他要这么多画干嘛?是帮我开画展吗?”“不,是来买画的。”“我要这么多钱干嘛?你两年前放在我的西服袋里的300元至今还没有用呢!我不卖画。”买画人只好悻悻而去。所谓靠山吃山,画画人卖画,这是天经地义的,那为什么关山月不卖画呢?李姨讲述的关山月数十年来卖画的经历,为大家解开了这个疑团。

第一次卖画

关山月(1912.10.25---2000.07.03)在23岁那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之后秉承师训,面向现实生活,注重写生,在抗战时期,花了两年多心血,绘写了近百幅抗战题材的作品。

1939年夏天,在澳门和香港举办了“抗战画展”,这是关山月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由于得到澳门的慧因和尚以及当时在香港的叶浅予、张光宇、任真汉等人的支持和帮助,画展很成功,两地媒体好评如潮,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在展览中,抗战题材的画是不卖的,只张挂了少量的山水花鸟,标价出售,结果卖出了部分画作,除了清还场地费和裱画钱之外,尚有一些盈余。年轻的关山月第一次开画展,第一次卖画,获得如此效果,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卖腻了的玫瑰花

有了成功的第一次,关山月似乎更加增强了对艺术追求的信心。从1941年开始,关山月与夫人一起,历时数年,至西南、西北数省登临名山大川,历尽艰辛到达敦煌,专心临摹和研究莫高窟千佛洞的古代壁画,并先后在韶关、桂林、贵阳、昆明、成都、西安、兰州等地举办个人画展,靠卖画维持生计。

卖画多了,关山月似乎也略知画市其中三味,展品中的抗战画不卖,精品画标高价,贵才是宝嘛,ZUI好卖的当数玫瑰画。

记得当年在成都搞画展时,关山月穷得丁当响,租借展场还得由朋友作经济担保。开幕这天,当时画名满天下的张大千带着一帮人来了,张大千问:“哪幅画ZUI贵?”关山月用手指了指“这幅是1000元。”张大千:“我把它买下了,还有这幅,我也买下了。”当年1000大洋,在成都可买下一座公馆了。张大千此侠义之举,感动得关山月连声说:“谢谢您了!”

张大千高价买下关山月两张画,他前脚走,不少人闻风而至,画展热闹起来了,买画的人也多了,定购玫瑰画的就有几十幅。展览结束后,关山月卖画得到了一笔钱,但却欠下了画债,他天天依样画玫瑰,越画越腻,越画越烦,还完这些画债后,他心一横,发誓永远不画玫瑰。从此后,玫瑰画在他的画集和展览中消失了。

据说,解放后,关山月一直在美术学院当教授,收入稳定了,地位提高了,画画不用为稻粮谋了,所以,极少卖画,现在艺术市场上流通的书画作品,大多数是送给慈善机构的义卖品,以及送给各界人士的礼品画。



华亿珍宝收藏礼品

评论(0)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相关文章 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