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北京的书画销售市场异常繁荣,成立了琉璃厂、隆福寺及东四牌楼等多个Z名的书画销售区域,这些区域的建立为同时代艺术家书法风格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精神养料,促进了北京书风的形成和发展。
一、琉璃厂
民国时期,琉璃厂是北京书画销售的主要中介机构之一,同时又是北京Z名的历史文化街。从东街至西街,不过二里之遥,其间鳞次栉比地开设着数量众多的书铺、南纸店、古玩铺、碑帖铺、裱画铺、图章铺、墨盒铺。Q国各地的古旧书籍,字画碑帖、古董文房及篆刻用具尽汇于此。琉璃厂地处宣南,是清代宣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会馆交错,文人墨客聚居于此,塑造出独具魅力的宣南文化;琉璃厂的Z心厂甸,每年均有规模盛大的庙会活动,一时间“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是节日期间最吸引眼球的地方;琉璃厂各店铺的主人,因环境影响,也显得格外亲和风雅,除服务周到外,还擅长各自的看家本领。因此,琉璃厂成为清末民初重要的文化沙龙,京城中书画名家也是这里的常客,并在南纸店、古董店挂有笔单。徜徉于不足二里的街道之中,爱好者可以购买到京城知名书画家的作品,习书者能够挑选称手的文房四宝和最新出版的字帖,收藏者也能从店铺中“淘”到自己钟爱的珍宝。即使是来闲逛,也会为这里琳琅满目的匾额所陶醉。因此,琉璃厂无疑成为了清末民初文人墨客的理想家园,文学家鲁迅称北京琉璃厂为“特殊文化学校,清二三百年积为市廛,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名家”。
琉璃厂位于北京和平门外,原本为辽代海王村的旧址,金代时称“海王庄”,距今已有一千零九十多年的历史。清代初年,由于统治者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政策,汉族官员多分到这一地区,随着科举的需要,各地的会馆纷纷建立,琉璃厂逐渐成为文人学者的聚居地。
琉璃厂处于宣南地区南面,由于编纂《四库全书》的需要,文人在这里进一步集中,像Z名的文人学者龚鼎孳、吴伟业、孙承泽、李渔、纪晓岚、戴震、钱大昕等,均在这里结庐居住。鉴于琉璃厂位置相对适中,各地的书商见有利可图,纷纷来厂摆摊建肆,出售书籍,明代兴盛的前门、灯市口、西城城隍庙书市也逐渐向这里转移,琉璃厂的售书业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乾隆时期,琉璃厂的书肆业已经初具规模,文人墨客喜爱在这里淘书、看书。伴之消费需求的增加,一些行业也应运而生,如古董、书画、碑帖、篆刻、书画装裱、刻板镌碑、卖眼镜、烟筒、日用杂货等。经营内容基本上都与文人生活息息相关。店铺经营者业务精熟,与购买者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进而一些店铺的经营者还和达官显贵、文人学者结交论艺。清代封疆大吏端方曾拜宜古斋的李云从为师学习碑帖鉴赏,而帝师翁同龢也时常与德宝斋经理刘振卿谈碑论帖,自此文人学者和经营者关系更为紧密,除买卖关系外,还建立起一种深厚的友谊,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带动下,琉璃厂的人气也越来越旺。
科举时代,琉璃厂即分布着形形色色的书肆、南纸店、古玩铺和碑帖铺。其中南纸店与书画家之间的关系最为亲密,南纸店得名于销售品(笔、墨、纸、砚)均从南方运来的缘故,其业务大约分为三部分,一是书画用纸,包括各类宣纸、绵纸、皮纸、毛边、粉连、信笺纸、信封、稿纸、仿旧纸、扇面及装裱好的寿联、挽联、册页、账本等;二是文房用品,笔、墨、纸、砚、墨盒、水盂、镇纸、笔筒、笔架、浆糊、扇骨、臂搁、笔洗等;三是书、画、篆刻家的笔单(笔单,就是有名的文人墨客鬻字、卖画、撰写文章的价目表),这些书画篆刻家由专人推荐,定出润笔价格,在相应的店中挂出笔单,购买者可以通过南纸店来订购其书画篆刻作品,南纸店从中提成,这些南纸店的经营活动为居京的艺术家群体提供了生活保障,并通过出售书画作品,给自身的店面赢得了声誉。
民国时期,除南纸店外,与书画家来往较多的还有新式书铺、碑帖铺,如有正书局、神州国光社、文明书局等,他们出售新旧书籍及各种影印字帖,碑帖铺则有敦古斋、师古斋、式古斋、富华阁、肆古斋、访古斋、德古斋等十多家,他们主要出售碑帖,还兼卖一些古玩。这些销售品很大程度地满足了书画家们的精神需求,开阔了他们的书学视野,丰富了自身的业余生活。
琉璃厂独特的文化氛围为北京书法风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南纸店、古董店解决了书画家的生活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在印刷技术的促进下,影印字帖变得越来越普及,内容也从传统上的墨迹、刻帖、碑版拓本过渡到新发现的甲骨文、西北简牍、敦煌写经、魏晋南北朝墓志等,而碑帖则成为收藏者的寻求的对象,这些丰富的范本为书学者提供了一手的资料,Q国其他书画市场与之相比,没有一个能像琉璃厂一样将书画资料的传播和书画销售结合地如此完美无瑕。同时,在这些书画家的艺术熏陶之下,琉璃厂的店铺中还诞生出一批新生代书法篆刻人才,他们利用这里独特的人文环境,向挂单的艺林前辈请教学习,逐渐成长为一支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书法篆刻家创作队伍,因此琉璃厂也不愧为近代京城艺术家的摇篮。
二、隆福寺及东四牌楼
北京传统的书画销售以琉璃厂为主,还有一些分布在西四、西什库、东华门、东四牌楼、隆福寺的南纸店、古董店。其中以隆福寺及东四牌楼地区较有影响。这一地带与西四牌楼遥相呼应,又称东庙,建于明景泰年间,规模宏大,是北京Z名的古刹之一,清雍正年间曾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毁于大火,自此庙宇荒凉,但隆福寺每年定期举办庙会,其间“各摊杂集、百货并陈,盛况不减西庙”。随着庙会人气的增加,周边也逐渐出现了很多的书铺、古董店和南纸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隆福寺及东四牌楼地区Z名书铺有文元堂、聚珍堂、镜古堂、宝书堂等,南纸店则有同心德、合昌、恒兴号、乾兴号、宝聚成等,古董店有大吉祥、文德轩、荣兴号、永和德、德昌、宝德山房、德聚恒等。南纸店和古玩铺同样承接笔单业务。因此,隆福寺及东四牌楼一带也成为京城琉璃厂之外Z名的书画销售区。
民国时期,繁盛的京城书画销售业促进了书法风格的演变和繁荣,由于书家群体的多样性和购买者的GJ化趋势,使艺术家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书法也逐渐从纯粹的艺术转变为艺术商品,一些书家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书法风格进行了Y定调整,迎合了购买者的口味,扩大了销路,同时书画销售的一部分所得又被用于购买文物、书籍、碑帖、绘画及文房用具等,资金继续回流琉璃厂、隆福寺及东四牌楼地区,形成一条脉络分明的销售链。因此,民国时期北京书风的形成和琉璃厂及其他书画销售地区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