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此技艺历史悠久很高雅,从业者却被人嫌弃有臭味,可能还容易得癌

此技艺历史悠久很高雅,从业者却被人嫌弃有臭味,可能还容易得癌

华亿珍宝收藏网
浏览次数848
发布时间2020-06-02

很多朋友都晓得,李中堂鸿章大人,被称为清朝的裱糊匠。

尽管作为南方人,似乎一听这词也容易懂,实际上,裱糊主要流行在北方。

它的解释是这样的——

用纸糊房间的顶篷或墙壁等。旧时用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浆糊来粘贴,多用于农村墙壁。

可见,裱糊跟泥工砌匠一样的,是一门建筑技艺。但很难上升到艺术层面。

今天我们要说的,却是比裱糊更精细更要天赋的事:

1

裱画。

裱画,也分层次。

一是把画装裱起来,使之适合挂放展示。

更高级的,则是修复。

今天这几张照片,展示的正是70多年前裱画工坊里的事。

2

我们夹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辛敬的回忆,来增强朋友们对裱画的理解。

在学徒阶段,其实跟很多其他技艺是一样的,你得勤快,从最小的事开始。

这些小事,跟正事可一点不相干,无非是擦桌倒茶扫地。

但细处见性情啊,师傅在看着你呢,如果连干这些活都没耐心,哪怕你有裱画天赋,也是不可能被留下来的。

过了初级考察,就进入“发臭”阶段了。

那就是“洗粉子”。

把面粉里的面筋洗掉,发酵,起霉,做浆糊。

现在一些孩子只见过透明胶,不知道浆糊是什么样子。

80后们应该还记得,浆糊是有一股子刺鼻气味的。

做久了,气味就难免钻进头发里,沾到衣服上。

所以,王辛敬说,我们被人笑为臭裱画的。

4

据他观察,以前,很多裱画匠死于癌症,可能就跟长期接触这种霉菌相关。

不过,他也说,只是可能而已,并没有科学的数据可以支撑。

而且,现在也不必徒手做浆糊,而是用机器制造。省事又安全。

裱画匠更高阶一些的,是做修复。

王辛敬说,装裱工中,十个里有一个,可以做修复。


5

一要天赋,有些人天生就对此事有感觉,有人再培养也感觉不起来。

二要心性,细致,稳当,承压力强。

三要审美,你得有那本事,跟画家书法家神交。知道他们为何如此下笔,为何这里轻,那里重。

遇上古代作品,这些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初入修复的人而言,可能把一副作品从原来的装裱框框中,完好地取出来,都得好几天;稳不下心,是会气得把人家的宝贝都搞坏的。

6

唯做久了,就有了计划;见到一幅画,一幅字,知道怎样取更容易,更安全。有时还得先润两天再说,绝不能操之过急。

前面说到承压力强,乃因很多书画,真是古代传下的呀。一旦损坏一点,就不可挽回,用王辛敬的话来说,就是:看到真迹,感觉浑身舒坦,然后,惶恐。万一修不好怎么办?哪一幅都赔不起啊……故精神高度紧张。

7

明朝周嘉胄在《装潢志》里说:

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

王辛敬深以为然。

他还说,修复古画,有种与古人隔空对话的感觉,似在穿越。


华亿珍宝收藏礼品

评论(0)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网友评论

匿名用户
相关文章 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