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简单谈谈这个问题,不过说到书法之“法”,还是无法避免老生常谈一下“书法”是什么的问题。广义上说,书法就是文字符号的书写方法;狭义上书法仅指使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
因此,书法二字可以拆分为动词“书”和名词“法”。“法”的意思自然就是方法、技法、法度、标准、规范……
所以有我们需要遵从的原则和尺度叫做“法度”,需要效法的字帖叫做“法帖”等。
而书法的“法”展开来说又包括多个方面的“法”,比如有“字法”、“笔法”、“章法”等等。
字法
字法主要指结字方法。书体分为篆、隶、草、行、真等多种,每种书体都有自己的结字法,细说的话难免要长篇大论了。在此仅简单概括。因为万法不离其中,每种书体都建立在字型结构的基础之上。《书谱》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结构又是由笔画线条构成,笔画之间又有粗细、长短、向背等规则。整体结构也都有重心位置、内外的紧凑度以及平正、险绝之分等。例如,小篆有字型长方及对称原则,隶书结构扁平,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而楷书,尤其是唐楷的法度最为森严,草书看似龙飞凤舞,实际在结字上也有严格的法度,是带着镣铐跳舞!
笔法
笔法又二分为“执笔法”和“用笔法”。“执笔法”是针对书写工具的使用方法而言,相传有“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拨镫法”等,其中一些已经失传了。执笔方法可以直接影响到书写效果,不能说不重要。然而也应当根据工具特点,书写字体和大小尺寸等灵活运用,没必要拘泥于古法不懂变通。
被古人传得很神秘的主要还是“用笔法”,今天持高深莫测的神秘轮者依旧大有人在。传三国时钟繇曾在同僚韦诞处见蔡邕笔法,“苦求不与”还因此气到吐血。直至韦诞死后,派人“盗发其冢”,遂得之(根据二人生卒年份,此说不可信)。
其实笔法不过是用笔的方法,所以被神秘化或许因为古今不同吧。如此我想即便揭秘古法,今天也未必适用。比如起源于隶字现多用于楷书的“永字八法”,可谓学书者无人不知。有人说学会“永字八法”其它的字也都能写好了,这个说法过于片面,你实践过就知道书法没那么简单了。
章法
书法不是孤立的写字,所以,书法中的“章法”二字,一般针对由一个到多个汉字构成的一幅作品而言。如同国画,事先要胸有成竹、需要思考构图、用墨、经营位置等。
具体到一幅书法作品,不同书体,尺幅甚至装裱方式等,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包括要写多大的字,写几行,一行多长?落款在什么位置?用什么字体?印章钤几个?钤在哪里?中G书画一向有“计白当黑”之说,所有又要考虑上下左右、正文处的留白等等。这些都是章法。
如何得法
以上是对书法之“法”较为粗略的概括,仅供参考,并不全面。下面再说
如何才能得“法”的问题。首先,“法”都是靠传的,不过书法的“法”绝不是靠人家教你念个咒子,甚或得到一本“葵花宝典”就能轻易获得的。
因而,想要得法一般得先有师傅。当然,这个师傅也可以广义理解。师傅可包含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黄庭坚、米芾等古人,也可包括秦砖汉瓦及历代无名氏的碑版或法帖。要能有个“活的”当然更好,不过,跟“活着的”师傅学“法”,就要时刻提防把你带沟里去的“蠢”师。“明”师Y定是教你如何根植传统,如何向古人学习,而不是直接从他自己手里“批发”。
所以,总结一下,“得法”的关键还是那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最后说说书协的人是否都有“法”的问题,因为有朋友提起过。首先,按照现在的机制,能进书协的人,都不是平庸之辈。这里的书协指中G书法家协会,非山寨野鸡组织。所以,无论是通过理论经验、教学资质、书法实践水平等几个渠道加入中书协的人,都不能说没有“法”。至于“法”的高低层次自然要另当别论了。
结语
说了这么多,其实“法”这个东西,说到底还是个有些形而上的概念。当你不得法时,他仿佛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指点着你,也制约着你。而当你掌握了“法”的精髓,它又似乎不在了。这便是孙过庭《书谱》中说的“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
因而,对于得“法”之人,又可以真正的做到“法无定法”。甚至如后期“忘法”的弘一大师,融佛法于书法,法与非法全都舍弃,褪尽烟火气,达到“人书合一”的最高境界。
这便是佛经中说的:“法为渡船,已渡之后,法尚可舍,何况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