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一套自己的美术教育体制,中G画教育历经几千年发展历史也形成了众多不同的教育方式,下面将针对这些教育方式的演进过程展开论述。
一、古代中G:家学、交友构成难以超越的“师承”关系
翻看古代画论,对中G画的“师承”关系有颇多记载,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若不知师承传授,则未可议乎画。”
在中G传统的“师承”模式中,家族相传“子承父业”的传承模式孕育了诸如晋代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等艺术传家,他们往往有从小耳濡目染,为学习绘画者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古代“艺不外传”规范下,通过父辈口传心授将一些外人很难理解的画理、画法常识传授给家庭内部成员。
在中G古代绘画史上,经由父子相传的传授模式而成名的画家不在少数。古代画论中就有对家承式的继承关系的详细记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言“探微子绥、弘肃并师于父,倩子质师于父”;明末唐志契的《绘事微言》更是历数了前代父子相承的典范:“思训之子昭道,元章之子友仁,文进之子宗渊,文敏之甥叔明,李成、郭熙之子若孙皆精品”;唐代人物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同为兄弟师承家法;盛唐时期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同为青绿山水画家,被称为“大、小李将军”;黄荃、黄居采父子同是宫廷画师,黄居采绘画中“富贵”的风神气骨皆因恪守“家法”。
然而,“家法”的传承因其局限性,难免造成“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据说黄荃因为写生珍禽需要饲养老鼠喂养珍禽,到了黄居采尽管画得不如其父亲,但依旧捕捉饲养老鼠,再往后的子孙在画坛默默无闻,开始以捕鼠为业。
当然,在谈“一代不如一代”的时候,往往把眼光盯住了水平最高的一代,并非是第一代,比如,被称为“马一角”的南宋画家马远,他的曾祖、祖父、父亲、伯父、兄弟、儿子五代都是画院画家。但马远肯定超越了前几代,对于其子马麟画得是否超越了马远,就各人各看了。但画家在“家学”的氛围中易结交意气相投的友人,可见,这种家族世袭式父子相传的艺术传承方式是中G古代绘画递承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家族相承”的模式外,“师徒相授”更是传统中G画教育中传承思想和艺术技巧的重要模式,其中学习的并不单是绘画技法,更多包含了品味、修养、境界、人品等精神文化内涵。
中G古代画论里也有不少师承的例子,唐志契《绘事微言》云:“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昔关仝从荆浩而仝胜之,李龙眠集顾、陆、张、吴而自辟户庭,巨然师董源,子瞻师与可,衡山师石田,道复师衡山”。又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至如晋明帝师于王度,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师于卫协,陆探微师于顾恺之。”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传统师承关系的延续有其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对技艺与思想的继承。
然而,所谓“师承”并非只是跟着师父画,学者郎绍君将传统绘画教学形式做了三点总结:师徒-自学模式、临摹终于写生和重视传统画论。
以明代吴门沈周、文徵明为例,沈周(1427---1509)家学渊源深厚,曾祖沈良琛(1340---1409)爱好文艺,精于书画鉴赏,与元代王蒙为忘年之交,从祖父沈澄(1376---1463)开始,与文人雅士往来密切,沈周生活在文艺气息浓厚的家庭,祖父、父亲沈恒吉(1409---1477)、伯父沈贞吉均为具有声望的文士。
除了家学,沈周自小工书、善山水,他早年的绘画学习对象是杜琼、刘珏。杜琼画学王绂,可见其对沈周画风的形成想必有直接的影响。
而沈氏一门收藏绵延百年,这也开阔了沈周的艺术眼界,沈周至交吴宽(1435---1504)曾说:沈氏家族“世游艺苑,继继不绝。家藏故物,殆及百年,益完益盛。至于维时(沈周之子),笃好又复过之。”沈周与同辈志趣相投的友人,如吴宽、李应祯(1431---1493)一起品赏书画,增长见闻。
而其中吴宽不单与沈周交情甚深,书画酬唱,游历往来密切,吴宽与文林(1445---1499文徵明父)为同年进士。在文嘉的《先君行略》中记载“温州与吴文定公宽为同年进士,时文定居忧于家,温州使公往从之游。文定得公甚喜,因悉以古文法授之,且为延誉于公卿间”。可见吴宽欣赏文徵明的人品才华,也因吴宽之关系,使文徵明得以拜在沈周门下。
文徵明(1470---1559)20岁时向沈周学画,尽管沈周曾极力告诫绘事乃末节业障,但因文徵明才华日趋显露,沈周倾力相授,其创作态度和画风走向对文徵明影响巨大。师生之间与江南文人士大夫的交流亦成为佳话。明代戏曲理论家何良俊(1506---1573)在《四友斋丛说》言:“余至姑苏,在衡山斋中坐。清谈尽日,见衡山常称我家吴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沈先生,盖即匏庵(吴宽)、范庵(李应祯)、石田(沈周)。其平生所师事者,此三人也。”其中,李应祯是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文徵明向其学书20余年,对李师书法推崇备至。
以沈周、文徵明的师承关系为例,包括唐寅、祝允明、都穆以及后继者,构筑了明代吴门一个博大的朋友圈,世交、姻亲、朋友、门徒关系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师承”和“朋友”庞大网络。他们近师师辈,上溯宋元,自成一格。
提出南北宗论的董其昌的师承关系不如吴门之丰富而清晰,但他一方面有丰厚的收藏,他以古为师,在书画创作与鉴藏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G古代,所谓“师承”并非单纯的师父带徒弟,而是师资授受、上法古意、参考画谱的结合,元代倪云林,以董源、荆浩、关仝、李成为师,明代沈周近师吴镇而上溯董、巨,自成一格。宋人崇尚自然之理、元人追求意境之逸、明人崇尚绘画之变通,形成时代转换上“师承”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