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讲述的是现任西泠印社副社长陈振濂就国画大师张大千仿明末清初Z名画家石涛的画作发表的一些看法。
陈振濂,现任中G文联副主席,中G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G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现为国家级Z家。
文|陈振濂
众所周知“仿”石涛,是张大千最负盛名,也是他一生最辉煌的业绩之一。请注意,不是临石涛,而是仿石涛。对张大千而言,临摹是取法,取法就有取法的主体选择,就会有个性的掺入。而“仿”则是百分之百的相似、逼肖;以仿乱真,摹本与原本不辨。
张大千对石涛画风烂熟于心,他貌似是有意在逐件摹仿石涛的传世作品并形成一个个系列。不是临模以学技法,而是单件一对一的仿制。这批仿石涛一旦面世,“以假乱真”,的确给书画界带来巨大的震动和不小麻烦。罗振玉、陈半丁、黄宾虹等大鉴定家大收藏家,纷纷“走眼”,乃至如陈半丁毕生以收藏石涛为业,某日得一珍品石涛,兴奋万状,乃举办鉴画会,请京师道中好友都来品赏,正当大家啧啧称奇时,张大千却突然发声言此为自己仿作,并指画幅某处有一标记暗藏、某处勾树用笔刻意颤动以留痕迹云云,众人大愕。陈半丁红脸力争,辩此必为真品,来路清晰,无可非议,然场面已不可收拾,遂成画坛一大掌故。
我颇猜疑上世纪20年代京沪收藏“石涛热”现象或即为张大千之策划运作,又有他的一批高水平仿石涛投放市场,而真伪之争又在名家圈中引起若大反响,作为一个“故事源”,它是制造舆论热点的最佳途径。像陈半丁家中这场富于戏剧性的鉴赏会,即是最好的“新闻聚焦点”,茶余饭后,人人相传,作为谈资固然可取,只是对陈半丁而言未免太不厚道了些。
近代中G画坛,徐悲鸿称雄人物,吴昌硕齐白石擅名花鸟,张大千黄宾虹傲视山水。其实当时海上有“三吴一冯”(即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稍后有郑午昌贺天健,论山水画名家辈出,代不乏人,至建国前后,则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崛起,百年丹青,尽得风流。在此中,张大千是关注中G古代山水画从图式到笔墨的最典型的楷模---黄宾虹师心自用,艺术语汇单一而坚定,而从三吴一冯到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的百年间,自成一家者不少,摹古成派者亦不鲜见。而张大千在形式笔墨语言的独创性不如李可染傅抱石,而摹古的专业高度与纯粹度,却又大大高于从清末民初“三吴一冯”到海上画坛大师吴湖帆郑午昌贺天健。他们都在摹古中掺杂自己的个人风格,这在画史上向被评论家认定为一种成功;而张大千竟反其道而行之,他可以在摹古中做到丝毫不变样而几致乱真。他的丝丝入扣的技法与揣摩逼似的体察,作为一种能力,几乎无人可敌。这一点,在他的关于敦煌壁画飞天仕女人物的临摹稿子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要这样呼风唤雨,仅靠画画的张大千是肯定不够的,文物商人在此中的作用巨大。琉璃厂出身、与“东北货”关系密切的靳伯声即是其中翘楚。他在北方人头熟,多次经手京津与东北的文物书画买卖,江湖上很有地位。东北的张学良本身即是收藏宏富,为当时驰誉海内外的收藏大家。如沈周、唐寅、董其昌、八大山人乃至郎世宁等宫廷洋画家,张少帅皆出手阔绰,重金以求,陆续收入囊中。密室赏画,已成世喻少帅风雅之逸史。靳伯声拜会张学良,持去一件石涛精品山水,隆重推荐。鉴于靳伯声的大名,又是精品,遂以高价购得。当时心满意足,事后想想不太放心,又听闻上海突然出现了石涛不少作品流传,有论其为赝的传言,于是再找Z家掌眼,说是说非,众口闪烁。少帅已约莫知其端倪。但他不急不躁,到上海去,再驰书约见张大千。张大千自知靳伯声之事,无意中给少帅“吃药”,十分忐忑不安,怕这位三军副总司令一旦军阀脾气一发,难以收拾。殊不知在军政大员社会名流云集的盛宴上,一见之后,张学良闭口不谈靳伯声与仿石涛,反而是谈笑风生指挥如意;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际,一副儒将的风雅派头。遂令张大千折服钦佩,无以言表。显然自己的满脸大胡须与一领长衫半蹬布鞋一副江湖术士相,虽身怀绝技,却在气度上嗫嗫而已。张学良又以“活石涛”誉之,大给面子,于是两张竟成莫逆之交,以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于台湾,张大千还数度突破重重阻碍,于1964年在台治病后探望少帅,洽谈甚欢。其中也免不了谈及仿石涛之逸事。
今存张大千有菜单一纸,堪称奇葩。言及1981年在台北摩耶精舍,宴请张学良、赵一荻,菜单为张大千手书,张学良见之乞收又乞题跋,张大千欣然题之,时间地点落款皆备。其后张学良又精裱再请张大千补题,张大千先于空白处画萝卜白菜,并赋诗:蔓菔先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座清虚府,那许羊来踏菜园。汉(卿)兄以爰所书菜单装成见示,试涂数笔见笑。壬戌闰四月十六日 “戒腥荤”的菜单上,赫然写有红烧鱼翅、干贝鸭掌……此得谓“清虚府”耶?一笑!
在临摹仿古中,掺入个人习惯易,纯粹追踪原迹难。从明代仇英到清初四王尤其是王石谷,大批量的摹古早已成为一种风气,它通常不外乎两个目的。一是作为学习范本,在缺乏图像印刷技术时替代复制以供摹习,二是本身创作时就希望依傍古人以示正宗,是以古为尚的艺术审美风气。在过去,我们较多的是瞩目后者并以泥古摹古之弊而批判之;而不太注意还有一个学习临摹时用来代替复制范本的功用。张大千的出众临摹功夫,或许更多的是靠近后者,因此,绝对的逼真而不掺入个人风格,保持纯粹,应该是他以之自得自傲的“绝技”。